首页
热点新闻
2024-11-12
2024年11月11日下午15:00于中南大学新校区化学楼129报告厅举办了...
最新公告
2024-11-15
关于2024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再次增补计划拟推荐候选人名单公...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讲堂—冯钰锜、夏兴华、卢小泉、李华、汪海林、李有勇六位教授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21    作者:    浏览次数:


 

20241019日午,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讲座在中南大学新校区化学楼133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来自武汉纺织大学的冯钰锜教授、南京大学的夏兴华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的卢小泉教授、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的李华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汪海林研究员和苏州大学的李有勇教授,六位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讲座由我院卢红梅教授主持,来自全院相关学科的师生们聆听了位专家的精彩报告。

 

 

 

冯钰锜、夏兴华、卢小泉、李华、汪海林、李有勇六位教授分别以“基于衍生化技术的LC-MS分析方法研究”、“等离激元增强红外光谱电化学”、“卟啉基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研究”、“人工智能助力LIBS仪器研制及微米级单颗粒智能分析方法研究、“DNA/RNA修饰的精准分析与表观遗传研究”、“图神经网络方法的发展和能源材料设计”为题介绍了化学测量领域的研究进展、行业难题以及展望方向

 

 

报告结束时,各位专家就自己研究的领域和师生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耐心解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并就课题组工作的细节进一步答疑解惑,也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科研道路的经验和趣事,为参加论坛的师生拓宽了研究思路。最后,此次讲座在师生们的阵阵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专家简介:

冯钰锜武汉纺织大学生物工程与健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1985年于兰州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于日本千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分离分析技术和基于衍生化的色谱质谱分析新方法。先后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等奖获得者,中国色谱贡献奖、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厦门市“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等多项国家省部级奖项和人才资助计划项目。

夏兴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现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主编,Analytical Chemistry等十余刊物编委。198689年分别获厦门大学化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赴德国波恩大学访问,1996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慕尼黑国防军大学等任博后。2001年回国后在光电生物传感、离激元增强光谱电化学与微纳流控生化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已在Angew Chem,JACS,Nat Commun,PNAS等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专著4章,合作翻译《电化学》专著一部,获中国发明授权专利25件。201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卢小泉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入选者。长期致力于卟啉的仿生界面电子转移机理、仿生界面电子诱导的电化学发光,纳米界面可视化传感,荧光探针生物监测平台的构建等传感和污染物检测/监测方法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ppl. Catal. B, SmalAnal.Chem,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荣获甘肃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第四届青年教师奖”和甘肃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奖励。现任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电化学技术与纳米器件工程实验室主任,区域环境分析及特色功能材料应用电化学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

李华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二级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安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石油学会能源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石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过程分析与化学信息学、含能材料、绿色能源化学与过程、智能分析仪器系统研发等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分析化学及化学信息学领域中复杂体系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科技部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课题和国防科工委重大专项及国防973子课题等20余项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合作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等省部级科技奖励十项。

汪海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杰青(优秀),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发现高等生物的N6-甲基腺嘌呤(Cel2015,Cover),是表观遗传领域的原创性突破。发现维生素C具有增强DNA去甲基化活性的辅助因子功能,是关键性突破,推动维生素C医治癌症的热潮。首次提出“近距离作用增强荧光偏振响应”新机理,为DNA在与功能蛋白质作用过程中的构象改变及组装的研究奠定原理性的基础。已发表SC1论文300 篇,他引10050次,包括Cell、Nature、Science、Cell Res、PNAS、JACS、Cell Discovery.Nudeic Acids Research、Anal chem 等。先后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1997),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5、2020),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中科院“杰出成就奖”(主要完成者)(2013)。

李有勇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200412月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m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化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材料模拟与设计研究, 工作主要集中在结合人工智能和不同多尺度的模拟方法(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力场方法、介观度模拟方法等)对功能纳米材料和复杂分子体系进行研究。发表学术公文 500余篇,他引30000余次,H-ndex832020年起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中国化学会计算化学委员会委员,担什国际期刊 Scienifc Reports 编委, Frontiers in Materials 编委,曾获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等奖项,入选江苏省第四期 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苏州紧缺人才。

 

 

撰稿人:石雨萌 审核:陈子黎

 

(一审:尹亮亮 二审:赵元超 三审:纪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