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热点新闻
2025-04-15
为进一步提升学院党务工作队伍的履职本领,强化学院各党支部“五...
最新公告
2025-04-09
一、论坛概况为拓宽“强基计划”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讲堂—山东师范大学唐波教授、东华大学易涛教授、中国科学院徐兆超教授报告

发布时间:2025-04-15    作者:陈子黎    浏览次数:



 

2025412日上午10点,中南大学新校区化学楼129报告厅迎来了第二场聚焦学科交叉前沿的学术报告会。本次会议延续了精细化工与化学生物交叉研究的主题,特别邀请到山东师范大学唐波教授、东华大学易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徐兆超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唐波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细胞、器官、活体荧光成像,分享了其团队在生物成像领域的最新成果。易涛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响应型荧光功能材料及控释体系,介绍了智能荧光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徐兆超教授则以功能超分辨荧光成像为题,分享了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报告会由化学化工学院宋相志教授主持,来自化学、生物、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师生代表再次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学科交叉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会议室里的电视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在本次报告中,山东师范大学唐波教授以细胞、器官、活体荧光成像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唐波教授详细介绍了通过探针材料和仪器装置的创制,开展系统性创新研究,取得了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重要突破。这些成果不仅涵盖了细胞、组织器官和活体的跨尺度样品分析,还为生命医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指导。此外,唐波教授还重点阐述了高灵敏跨尺度生物成像技术的开发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展示了该技术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房间里有桌子和椅子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易涛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外场激活-光调控荧光开关体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她详细介绍了光激活荧光开关材料以及光激发能量转移体系,这些材料和体系能够对光进行可逆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信息存储和防伪领域。此外,易涛教授还指出,通过将多步有效的能量传递至近红外区,这些体系可以应用于生物检测、光催化和光治疗。目前,易涛教授的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外源响应的多态多模式发光材料、激活型控释体系及诊疗一体化。

会议室里的电视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中国科学院徐兆超教授分享了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他指出,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通过突破传统光学成像的衍射极限,实现了对生物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纳米级分辨率成像,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徐教授详细介绍了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包括多体系结构分子探针的开发、时空动态过程的成像、生物分子结构解析以及功能调控等。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细胞内复杂生物过程的实时监测,还能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

此外,徐教授还强调了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活细胞成像和生物检测方面的潜力。通过开发新型荧光探针和优化成像技术,超分辨荧光成像有望在光催化和光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会议室里的人们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会议室里的人们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会议室里的人们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在互动环节中,有老师向唐波教授请教如何提高发光效率和发光时间。唐波教授指出,这与材料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同时也需要通过调控荧光成像来实现优化。他进一步解释道,发光效率和发光时间的提升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即两者难以同时兼顾。对此,他建议可以在激光光源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例如通过将作用力从分子间作用力转变为分子内作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为提高发光效率和发光时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会议室里的人们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有同学向易涛教授提问关于材料抗光还原的问题。易涛教授回应称,目前团队正在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拓展性研究。她指出,光还原现象可能导致材料失去光活性,从而影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稳定性。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团队正在通过材料改性等手段来提高材料的抗光还原能力,增强其在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此外,易涛教授还提到,团队正在探索如何提高材料的协同性。

会议室里的人们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个人简介:

唐波,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分子与纳米探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师范大学省级化学学科带头人。

唐波教授长期从事分子及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绿色化工、荧光材料合成及太阳能化学转化与储存等方面研究工作。在国际核心化学期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引用达30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4项,已授权31项。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会议室里的人们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个人简介:

易涛:东华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719901998年在北京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2004年分别在日本京都大学(JSPS博士后)、东京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XI校) 从事研究工作,20045月加盟复旦大学,20214月起任东华大学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年,第2完成人),上海市自然科学 二等奖(2022年,第1完成人)。从事响应型光功能材料、激活型荧光探针和诊疗一体化研究。 在包括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Sci.Chem. Soc. Rev.等的国际核心化学期刊发表SCI论文240篇,被引用15000余次,H-index68。应邀担任无机化学学报(2018年起)、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2020年起)、Smart Molecules2022年起)、Crystals2018年起)等期刊的编委。

会议室里的人们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个人简介:

徐兆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从事荧光染料分子科学和产品工程,及其在细胞器网络为典型代表的过程动态超分辨成像中的应用研究,包括荧光团发光构效关系、荧光探针、生物大分子标记与识别、超分辨荧光成像等方向。发表论文170余篇,被引用 15000多次,h指数57。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资助。学术兼职包括:Coord. Chem. Rev. 编委,Chin. Chem. Lett. 副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常务理事。  

 

(一审:尹亮亮 二审:赵元超 三审:纪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