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热点新闻
2025-04-15
为进一步提升学院党务工作队伍的履职本领,强化学院各党支部“五...
最新公告
2025-04-09
一、论坛概况为拓宽“强基计划”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讲堂—杨清正、李新、张奎、张鑫、邢本刚、于法标六位教授报告

发布时间:2025-04-15    作者:罗坚    浏览次数:



2025413日,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讲座在中南大学新校区化学楼129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杨清正教授、浙江大学的李新教授、安徽工业大学的张奎教授、西湖大学的张鑫教授、南洋理工大学的邢本刚教授和海南医科大学的于法标教授,六位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讲座由我院宋相志教授主持,来自全院相关学科的师生们聆听了六位专家的精彩报告。

f4885bb37614ced5e6bc99031474d04a2e4de06ce349b214b2a282b261855b

杨清正教授以“I-型光动力治疗光敏剂为研究主题,重点开发新型光敏剂,旨在提升光动力治疗的精准性和疗效。研究聚焦于光敏剂的分子设计与性能优化,为癌症等疾病的光动力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李新教授围绕基于分子荧光成像的药物发现研究,探索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实时监测药物作用机制,为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持,推动了精准医疗的发展。

张奎教授的研究聚焦于面向公共安全领域的化学传感与可视化检测方法研究,开发了多种化学传感技术,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公共安全领域的快速检测。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便携性,为公共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张鑫教授以凝聚和聚集的化学生物学为主题,研究生物分子在凝聚和聚集状态下的动态行为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该研究为理解复杂生物体系中的分子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邢本刚教授的“Clickable Molecular Toolbox for Localized NIR Imaging & ENCTACs Therapeutic Manipulation”研究,开发了创新性分子工具,用于近红外成像和精准治疗。该研究通过局部化操作实现了高效诊断与治疗的结合,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于法标教授以用于疾病诊断的光学探针为研究方向,开发了多种高灵敏度光学探针,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实时监测。这些探针在生物医学成像和疾病预警中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六位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基础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为解决医学、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be4e71d1b075ea1747be764135093efb949312de5d3a39789b8005ca59191921f1416924f9f972697b8e8e7c6f33e88d53ef850cc530565c57d5e5a38bd5

报告结束时,各位专家就自己研究的领域和师生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耐心解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并就课题组工作的细节进一步答疑解惑,也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科研道路的经验和趣事,为参加论坛的师生拓宽了研究思路。最后,此次讲座在师生们的阵阵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d0b987afe8e4c572df8ec27ec031c0d330cfc0cff36c60f7493b06fbe9e2208222585c63ce26953f5c414e7eb2c2a330cfc0cff36c60f7493b06fbe9e220

专家简介:

杨清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化学学院副院长。199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9年先后在法国路易斯巴斯德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到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调动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子光化学,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文章13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2)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英国皇家学会的牛顿高级学者基(2015),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青年奖(2021)。

李新: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青年学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分别在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加入浙江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基于荧光信号的分子成像探针构建及基于分子成像的新靶标挖掘及药物发现研究工作。在Nat CommunSci AdvChemJACS等刊物发表系列研究论文;曾获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奖、浙江省药学会医药科技奖等奖励;任中国微循环学会微循环药物研究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血管功能和疾病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张奎:安徽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青年人才,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要从事化学测量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应用、化学生物光学传感器件和生物医学诊断方法等领域研究。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香江学者、省级高水平导师等荣誉;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R1)、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R1)、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二等奖(R5)、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R5)、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奖励。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8项。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nal. Che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多篇,被引用6700多次,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多件。

张鑫:西湖大学化学教授,理学院副院长,化学系主任。课题组聚焦于生物有机化学和蛋白质生物化学的交叉领域,以“凝聚与聚集的化学生物学”为研究中心,瞄准此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技术和科学问题,为基础生物学和生物医药产业提供重要科学支持。张鑫教授目前担任Aggregate(Wiley)ACS Bio & Med Chem Au顾问编委,并获得多个奖项,包括美国斯隆研究奖(AlfredP.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美国研究基金会Scialog研究奖、皮尤生物医学奖(Pew Biomedical Schola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奖(NIH Maximizing Investigators’ Research Award,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早期职业奖(NSF CAREER Award,中美华人化学-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青年教授奖(CAPA Distinguished Junior Faculty Award),美国国家科学院Kavli Fellow

邢本刚: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与化学系(ABCT)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之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在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系(CBC)担任助理教授,2011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19年晋升为正教授。2011年至2018年,邢教授兼任CBC副主任和SPMS学术教育助理主席。自2022年以来,邢教授进一步被任命为南洋理工大学化学、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CCEB)的正教授,并被任命为教师发展助理主席。2025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与化学系(ABCT)教授。研究兴趣集中在化学生物学、分子探针和成像、生物标记以及分子治疗和纳米治疗学开发的接口上。致力于开发用于生物过程监测和诊断的“智能”小分子、肽和纳米探针。

于法标:海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海南省百人计划,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海南省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后备人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聚焦:1)开发热带疾病的快速筛查、精准诊断和早期预警新技术;2)发展热带创伤快速处理新技术和构建创伤修复新纳米材料,为疾病在热带条件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精准医疗数据和方案。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IF大于1020余篇。论文总引11000余次。单篇引用超800次的1篇,超过500次的3篇,超过100次的22篇。H-index57。专利发明授权15项,转化2项。

 

(一审:尹亮亮 二审:赵元超 三审:纪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