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热点新闻
2025-09-08
 2025年9月2日上午,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及高分子化学系在22...
最新公告
2025-10-20
根据《中南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中大研字〔2020〕67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杨朝勇、黄卫华、渠凤丽、赵洋、丁理峰五位专家做客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杨鹏飞    浏览次数:




20251018日上午,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论坛在中南大学新校区化学楼133报告厅举行。论坛由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办,邀请了来自厦门大学的杨朝勇教授、武汉大学的黄卫华教授、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的渠凤丽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赵洋研究员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丁理峰副教授五位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与中南大学化工学科师生共同围绕时空分辨单细胞分析、纳米电化学传感、肿瘤分子诊疗、人工智能驱动蛋白质组学及计算化学赋能纳米材料开发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交流。

 

 

研讨会伊始,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卢红梅老师登台致辞,对各位专家、嘉宾及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卢院长全面回顾了中南大学化工学科的建设历程,详细介绍了 Y6 光伏材料、钠离子电池技术等领域的现有优势,这些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多项荣誉。卢红梅院长展望了学科未来规划,强调学院将持续深耕学科建设,强化产学研融合,为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贡献中南化工力量

 

 

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带来了《空间分辨多组学技术解析肿瘤微环境》学术汇报。报告指出活检技术面临背景复杂等挑战,提出聚焦肿瘤微环境关键靶标特异识别的解决思路。微流控技术凭借耗样少、传质快等优势成为有力工具,其课题组以微流控赋能活检技术为核心开展研究。在识别分子筛选上,创新适体筛选方法,其中机器学习基于大量测序数据,实现多维度高效准确的适体评价,避免传统方法缺陷,所筛选分子被国际广泛应用且在新冠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在靶标分离应用方面,发展出流体力学分离与生物识别协同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新原理,实现循环肿瘤细胞高效捕获富集,成功开发无创肿瘤筛查试剂盒;在新冠病毒研究领域,首次报道具有抑制活性的中和适体。杨教授团队凭借微流控技术在多维度取得的成果,为肿瘤诊疗研究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

 

 

随后,武汉大学的黄卫华教授以《纳米电化学单细胞实施探测》为题展开系统阐述。黄教授指出细胞生命活动实时监测是解析生理病理机制的关键,而传统方法存在时空分辨率低、检测准确性不足等痛点。为此,其团队提出核壳纳米线电极构建策略,通过可控功能化修饰,研发出高灵敏、高特异性纳米传感器。报告重点介绍了两大技术突破:一是实现胞内活性氧/活性氮(ROS/RNS)、谷氨酸等目标分子的动态监测,成功揭示巨噬细胞沮丧吞噬过程中ROS/RNS泄露的时空特征,为纳米材料致肺损伤机制研究提供直接证据;二是开发柔性可拉伸电极系统,成功应用于内皮细胞力学信号转导、软骨组织动态监测等前沿场景。黄教授强调该技术在疾病诊断与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转化价值,通过单/亚细胞水平的精准探测,为炎症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研究提供全新工具,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传感技术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渠凤丽研究员以《基于核酸适体的肿瘤分子诊疗》为题,围绕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在肿瘤精准检测中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她指出传统DNA纳米探针存在细胞靶向性不足、肿瘤微环境适配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分子成像与诊断精度。其团队创新研发出疏水标签共轭DNA纳米探针构象转换调控技术,在肿瘤微环境弱酸性条件下,实现棕榈酸疏水标签的构象折叠聚集,显著增强探针与靶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探针非特异性锚定难题。该探针可特异性识别肿瘤微环境中的ATP分子,经活体实验验证,能在肿瘤部位高效积累并激活荧光成像,为肿瘤精准定位提供了可视化工具。此外,渠凤丽研究员还介绍了团队在FeO-聚多巴胺-Au等纳米复合材料研发中的进展,其在催化检测、信号放大方面的优势,为提升传感灵敏度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传感技术向肿瘤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领域转化。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赵洋研究员围绕《AI for Proteomics: From Quality Control to Deep Analysis》主题,聚焦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痛点与突破,强调数据质量是AI分析的根基,也是实现临床转化的核心前提。他重点介绍了团队三大核心技术成果:一是质控工具,SEAOP 集成十种机器学习算法解决跨批次数据异常值检测难题,MCOD通过深度学习框架降低假阴性;二是测序工具,TSARseqNovo基于Transformer架构,实现肽段从头测序速度与精度双提升,较同类工具快210倍;三是分析模型,ProteoNetDIA-MSNet等将质谱信号转化为图像,结合CNN等技术,在肝肾疾病、甲状腺结节等分类中准确率远超传统模型。在应用层面,团队通过多组学与AI融合,完成肺腺癌脑转移分子分型(发现2种亚型及特异性靶点)、肝癌移植复发风险预测(GraphNet模型性能优于临床标准),为精准诊疗提供了坚实的分子依据,有力推动了质谱技术向智能化、临床化方向转型。

 

最后,西交利物浦大学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系主任丁理峰副教授带来《计算化学与机器学习驱动的纳米多孔材料开发及吸附分离性能研究》的学术汇报。他指出当前多孔材料数据库(如ARCMOFQMOF等)积累了海量结构数据,仅靠传统分子模拟手段(DFTGCMC/MD)已难以覆盖全部材料数据空间。为此,其团队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开发智能模型预测材料性能,优化设计流程。在应用层面成果显著:一是通过计算筛选指导共价有机框架气体传感器开发,实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碳酸乙烯酯)泄漏的早期检测,相关研究发表于《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Nature Communication》等顶级期刊;二是推动纳米多孔材料在可控核聚变燃料提纯与分离领域的应用,展现出优异的氢同位素分离性能,研究成果荣登《Science》。丁教授还提出“AI + 机器人化学”的新型材料开发模式,整合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高通量分析与综合表征等环节,为材料研发开辟了全新路径。其团队所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理学院,在化学与材料科学、生物科学与生物信息、环境科学三大领域开展前沿研究,科研成果丰硕,且与行业及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且深入的合作,持续推动跨学科创新研究小组的建设与发展。

杨朝勇、黄卫华、渠凤丽、赵洋、丁理峰五位专家分别围绕各自研究领域与师生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耐心解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并就课题组工作细节进一步答疑解惑,同时分享了自己科研道路的经验与趣事,为参加论坛的师生拓宽了研究思路。最后,此次学术盛宴在师生们的阵阵掌声中落下帷幕。

 

专家简介:

杨朝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美国化学会《Analytical Chemistry》执行主编。研究方向为核酸化学生物学,生物分析化学,在微流控、核酸适体、液体活检、单细胞时空组学测序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在Nature BiotechnolPNASJACSAngew等刊物发表论文380余篇,论文被引超过24000余次,H指数81,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突破国外垄断并产业化落地。担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核酸分析分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是国际上10余家学术期刊编委或顾问编委。获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等荣誉。

黄卫华: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从事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电分析化学、类传感器、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以通讯作者在Nat. Nanotechnol.PNAS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120余篇。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渠凤丽: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智能分子诊断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长期从事生物分析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子诊断,液体活检,智能生物传感。在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疾病相关生物分子检测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主持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尖兵计划等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11000余次,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项。

赵洋: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AI for MS实验室负责人(方向团队PI),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前沿生物技术”专项指南编写及项目评审专家。长期致力于蛋白质组学与空间组学新技术开发及应用、质谱人工智能(AI for MS)研究及组学数据质控标准建设,并围绕方向教授提出的“分子照相机”理念开展系统探索。在 Nature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Letters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

丁理峰:西交利物浦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系系主任。在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之前,他曾任英国萨里大学欧盟玛丽·居里研究学者。他的研究处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交叉领域的前沿,致力于融合人工智能、计算化学与自动化技术,加速面向可持续技术的先进材料的理性设计。目前,他还牵头建设了学校的科研平台“人工智能机器人科学实验室”。他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500次,H指数为26

 

 

 

(一审:尹亮亮 二审:赵元超 三审:纪效波)